超380万市场主体“青山常在”,构筑稳经济关键基石丨问策深圳经济
深视新闻按
今年以来,面对国际环境复杂严峻、国内疫情多发散发而加大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,党中央明确作出“疫情要防住,经济要稳住,发展要安全”的部署。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进一步部署了包括6个方面33项稳经济一揽子措施。
稳经济背景下,深圳政策组合拳持续显效发力。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正逐月回升,不断巩固经济恢复态势。承压前行的当下,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热点问题,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推出《问策深圳经济》专栏,第四期关注:超380万市场主体“青山常在”,构筑稳经济关键基石。
广东是第一经济大省,深圳已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,要继续发挥改革开放引领作用和经济挑大梁作用,为全国发展做更大贡献。
8月16日至17日,李克强总理在深圳考察时如此寄望广东及深圳。
根据公开报道,总理此次考察行包含了领创天下创业园、盐田港、比亚迪等园区、企业。
结合8月16日在深圳召开的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有关部署来看,做好市场主体相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尤为值得关注。
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,挖掘自身政策潜力保市场主体稳经济,稳定本地和外来务工人员就业。
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力量,立足当前稳增长,着眼长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,都离不开市场主体的深度参与。
尤其今年以来,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“三重压力”持续显现,国内疫情反弹、乌克兰危机等超预期因素冲击陡然增加,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都能感受到大小不一的经营压力。
作为国内市场主体规模最大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,深圳如何坚定市场主体的兴业决心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?
1
龙头企业“用脚投票”
传递持续看好深圳的宝贵信心
近期,有两家世界500强企业,相继“盯上”深圳。
8月9日,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巨头ABB集团旗下电动交通中国总部正式落地深圳。
8月10日,深圳市人民政府与南方电网公司签署《“十四五”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》。
除了落地合作项目、签署合作协议,两家企业不约而同地表示,要加码对深圳的投资。其中,南方电网明确,“十四五”期间在深投资470亿元,较“十三五”增加约36%。
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,两家世界500强“用脚投票”,传递的是市场主体持续看好深圳,这份贵如黄金的信心。
与此同时,承压前行的深圳,也用“一年杀出两家世界500强”的实绩,向广大市场主体彰显了自己值得被看好——
本月初正式出炉的2022年《财富》世界500强榜单,深圳有10家企业上榜,较去年增加两家,比亚迪、顺丰。
以上两个面向的事例,正是近年来深圳总部经济发展蔚然成势的缩影。
作为国内最早开始规划总部经济、也是力度最大的城市之一,深圳凭借产业基础雄厚、创新动能澎湃、营商环境优越等优势,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吸引总部企业“金凤凰”栖枝;另一方面重“引”也重“培”,通过内部挖潜做强存量。
从产出上看,深圳总部企业效益不断提升。以上市企业为例,上半年,深圳A股新增上市企业达15家企业,募资规模超179亿元。截至今年7月底,深圳已有512家上市公司。
其中,互联网巨头腾讯控股,保险行业的中国平安,银行业的招商银行,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,医疗保健的迈瑞医疗,电子行业的立讯精密,通信行业的中兴通讯,快递行业的顺丰控股,基因行业的华大基因……
这些行业巨头,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更在稳经济里发挥着关键作用。
今年4月,深圳出台30条实招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。通过培育政策,推动企业做大做强,让市场主体“生得快”“育得多”“长得大”。初步统计,2022-2025年,市本级财政将为此直接投入超过300亿元。
02
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
关注中小微企业的痛点难点
保市场主体稳经济,除了关注“巨无霸”体量的龙头企业,更要重视“船小好掉头”的中小微企业,乃至“夫妻店”等个体工商户。
无论是在深圳,乃至在全国,就数量占比上看,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依旧占绝大多数。
他们构成了社会就业的主要承载体。但无法回避的是,由于单体规模小,收入来源单一,资金链脆弱,又很难抵御反复性或持久性的冲击。
今年3月,深圳卫视记者便用镜头记录下了一间个体包子铺,因疫情重压濒临崩溃,又因政府的助企纾困政策、外卖平台和热心市民的帮衬而“绝处逢生”的故事。
最难捱的日子里,老板赖林远曾无奈在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上留言:一个人一个店,我的早餐店自3月1日开始以来,真的没有赚到一分钱……
包子铺老板面临的困境是个案,但又不能仅仅解读为个案。
今年以来,超预期的冲击因素接踵而至,给深圳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影响。一些行业企业,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不少困难,短期内经营成本上升和营业收入下降的双重压力凸显。
这样的情形下,万千市场主体更加迫切呼唤:以有为的政府之手,唤起有效的市场生机。
对此,我们看到,中央接连部署,出台了6方面33条“稳经济大盘”一揽子措施。地方也在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从今年3月至今,深圳已连续推出5个“30条”,从为企业纾困解难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、促消费、稳工业经济、稳增长五个维度着手,打开政策“工具箱”,为广大市场主体带来“及时春雨”。
从微观来说,很多扶持措施都是从企业所需出发,着力解决企业面临的难题。
当下,企业最强烈的诉求,就是降成本。为此,许多助企纾困政策以降成本作为发力点,通过各种减、免、缓、补、降,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。
包子铺的老板赖林远“绝处逢生”,便是因为当初政府那笔2500元的“助企纾困补贴款”,解了他的燃眉之急。后来生意逐步恢复,加之外卖平台也帮忙推广,他便攒下了一小笔钱,接手了一家新店。
据市发改委介绍,目前,5个“30条”已累计为市场主体减负超1240亿元,帮助深圳成千上万个像赖林远包子铺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,重新焕发活力。
结语
每双创造财富的手都有一张吃饭的口,手可停口却不能停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要想尽穷尽用尽一切办法保住尽可能多的市场主体,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、保民生、保稳定、保发展。
广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山东、河南、四川,6个大省的经济总量、市场主体数量、吸纳就业都占全国四成以上。
近期中央频频“点名”经济大省“挑大梁”,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寄望这些经济大省能够下好“保市场主体”,这步稳宏观经济大盘的“先手棋”。
在这样的要求下,深圳肩上“保市场主体稳经济”担子自然也格外的重。
根据深圳市注册局发布的最新数据,截至7月底,深圳共有商事主体383.5万户,同比上升4.0%,多年来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。
其中,企业239.1万户,占商事主体总量的62.3%,同比上升2.7%;个体户144.4万户,占商事主体总量的37.7%,数量同比上升6.3%。
如何让这些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更优更沃?
今年5月,深圳正式发布《深圳市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》,从市场主体准入退出机制、生产要素供给保障、企业服务体系等12个领域推出200条改革举措,标志着深圳营商环境改革步入5.0版本。
筑巢引凤栖,花开蝶自来。当前,保市场主体稳经济一方面要抓住经济恢复关键期,狠抓已出台的政策落地见效、落实到位;另一方面,就要用“放管服”改革的办法优化政策实施流程,确保政策受益主体不漏户、不漏人地清晰了解和应享尽享。
我们相信,超380万市场主体“青山常在”就是深圳稳经济最大的底气。
只要留住青山,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就在;只要护好青山,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剂就不缺。
主笔 / 毛芸 庞诗凡
编辑 / 李雄飞